TOC约束理论与设备管理

以色列物理学家爱理亚胡郭亚博士创立了一种基于“约束”的管理方法命名为约束管理或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1984年爱理亚胡郭亚博士出版了第一本以小说体写成的TOC专著《目标》描述了一位厂长应用约束理论使工厂在短时间内转亏为盈的故事。因为书中描述的问题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一时间该书在全球畅销销售300多万册TOC从此非常流行。


TOC包括下列层次:

1) 理论核心层。包括TOC关于企业的目标、衡量标准、“约束”概念、管理原则等。

2) 管理技术层。TOC不仅将其早期发展阶段中的生产与控制系统DBR继承下来应用于生产制造环境而且发展形成了一套思维流程(Thinking Process,简称TP)关键链(Critical Chain)理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组织、企业甚至个人以有效地识别并消除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约束”。这套流程按照逻辑顺序系统地回答了以下三个在任何改进过程中都必然提出的问题:改进什么?改成什么样子?怎样使改进得以实现?

3) 基础工具层。TOC注重日常管理的顺利开展视其为成功消除“约束”的必备条件和基础工作。在这方面,超声波探伤仪TOC与其他管理理论思想相互支持融会贯通。例如: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双赢地解决冲突、如何搞好团队协作、如何持续改进等。

4) 应用实践层。TOC自出现以来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实际应用其中不乏福特公司等名列全球500强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出了各自应用领域的具有创新性的实证方案。这些领域涉及企业战略方向的设定、生产、设备、产品销售、项目管理等。

5) 支撑环境层。以TOC为管理思想内涵的管理软件,手持频谱分析仪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软/硬件、业务数据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相结合,溶解氧仪成为TOC管理思想得以落实的支撑环境。


生产系统的各道工序以设备为载体可以看成是一条首尾相连的链。系统的总效率由瓶颈设备决定。解决系统效率的TOC方法按照以下逻辑工作:

1) 寻找系统中的瓶颈工序设备。

2) 优化瓶颈工序设备效率。

3) 根据瓶颈工序效率配置其他工序设备能力或工作计划。

4) 改善重点放在瓶颈工序直到它不再成为制约。

5) 目标转向其他最大制约的工序。

这一思路再一次与帕雷托的20~80分布律及系统工程中的木桶效应相吻合。在企业里设备系统可能成为约束;在设备系统中某台机器可能又成为约束;设备维修系统可能备件子系统成为关键环节。诸如此类的问题TOC可以引导维修管理和策略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任何系统都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构成环环相扣整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中最弱的一环。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将企业视为一条链条其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链条的一环。如果企业想要达成预期的目标必须从最弱的环节——瓶颈或约束的环节大力改进才可能得到显著的成效。换句话说哪个环节约束着企业达成目标就应该从克服这个约束环节来进行改革。


运用整体的观点去观察着周围的事物处理真实世界中的复 杂问题———基于对企业系统内部所存在的关联事件和随机波动的认识, 引导人们去发现其中所存在能够引起重要而持久改善的“杠杆点”( Leverage Point) , 从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改善整体性能, 实现总的目标。从这种意义上, 我们认为, 约束理论的思维流程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系统思维范式的具体化, 是根据系统概念、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 把对象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 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着重从整体上去揭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关系、结构与功能。

相关推荐:

·设备管理中如何实行设备自主保养
·生产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TPM设备管理中的自主维护有哪些工作内容
·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运行设备管理维护方案

上一篇:在线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大型机械设备定期检测和维护企业的重要性